# 平衡态与非平衡态的电子分布
在研究金属中的电子输运时,首先需要理解电子在不同状态下的分布情况。
- 平衡态:当金属中没有外加电场时,电子处于热力学平衡状态。此时,电子在 k 空间(动量空间)的分布遵循费米-狄拉克分布函数 f0(k)。由于对称性,电子在各个方向的运动是随机且相互抵消的,因此宏观电流密度为零。
- 非平衡态:当外加电场时,电子的分布偏离了平衡态。电子在 k 空间达到一个新的稳定态,其统计分布函数变为 f(k)。这个新的定态分布函数 f(k) 是产生电流的根源。
非平衡态下,单位体积内电子的总电流密度 j 可表示为:
j=(2π)31∫(−e)v(k)[2f(k)]d3k=(2π)3−2e∫f(k)v(k)d3k
其中,−e 是电子电荷,v(k) 是电子的速度,d3k 表示在 k 空间中的体积微元。
# 玻尔兹曼方程:描述非平衡态下的电子输运
玻尔兹曼方程是一个微分方程,它描述了在外部作用下,电子分布函数 f(k) 随时间的演化。它将引起分布函数变化的两种主要因素联系起来:
dtdf=(∂t∂f)漂移+(∂t∂f)碰撞=0
- 漂移项:在外加电场等外部作用下,电子在 k 空间发生漂移,导致其分布函数发生变化。这个过程破坏了体系的平衡。
- 碰撞项:由于电子与晶格振动(声子)、杂质、或其他电子发生碰撞,电子的运动状态发生突变。这个过程倾向于将体系推回到平衡状态。
当体系达到稳定状态时,分布函数不再随时间变化,因此总的变化率为零。
# 漂移项的推导
漂移项描述了外力场如何改变分布函数。我们可以将 f(k,t) 视为 k 空间中的“流体”密度,dk/dt 则是“流体”的速度。根据流体力学的连续性原理,分布函数随时间的漂移变化率为:
(∂t∂f)漂移=−∇k⋅(f(k,t)dtdk)=−dtdk⋅∇kf(k,t)−f(k,t)∇k⋅(dtdk)
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在量子力学中的推广,电子在外电场 E 中受到的力为 −eE,其动量随时间的变化率为 dp/dt=−eE。由于 p=ℏk,因此 dk/dt=−eE/ℏ。由于外电场 E 与 k 无关,所以 ∇k⋅(dk/dt)=0。因此,漂移项可简化为:
(∂t∂f)漂移=−dtdk⋅∇kf(k,t)=ℏeE⋅∇kf(k,t)
对于更一般的情况,当分布函数同时依赖于位置 r 和动量 k 时,f=f(k,r,t),漂移项应同时考虑位置和动量的变化:
(∂t∂f)漂移=−dtdk⋅∇kf−dtdr⋅∇rf=ℏeE⋅∇kf−v(k)⋅∇rf
# 碰撞项的弛豫时间近似
碰撞是电子从一个状态 k 跃迁到另一个状态 k′ 的过程,这与气体分子运动论中的碰撞非常相似。碰撞项反映了这种跃迁对分布函数的影响。
为了简化问题,我们通常采用弛豫时间近似。该近似假设,如果电子的分布函数 f 偏离平衡态 f0,那么由于碰撞,它将以一个特征时间 τ(k) 呈指数衰减回到平衡态。因此,碰撞项可以表示为:
(∂t∂f)碰撞=−τ(k)f(k)−f0(k)
其中,τ(k) 是弛豫时间,通常与电子的能量和动量有关。在只有碰撞作用的情况下,分布函数的演化为:
∂t∂f=−τ(k)f(k)−f0(k)⇒f(t)−f0=(f(0)−f0)exp(−τ(k)t)
这表明,任何偏离平衡的分布都会在弛豫时间 τ 内衰减。
# 玻尔兹曼方程的稳态解与电导率
将漂移项和碰撞项代入玻尔兹曼方程,对于定态导电问题(分布函数 f 与位置 r 无关),可以得到简化的玻尔兹曼方程:
ℏeE⋅∇kf(k)=τ(k)f(k)−f0(k)
对比经典的德鲁德模型中的自由电子运动方程 dp/dt=−eE−p/τ,可以看出玻尔兹曼方程是其更精确的量子化版本。它用大量电子的分布函数代替了单个电子的动量,并且弛豫时间不再是简单的常数,而是动量 k 的函数。
求解上述方程,可以得到非平衡态下的分布函数 f(k)。在电场 E 较弱时,分布函数可以展开为 f(k)=f0(k)+f1(k)+…,其中 f0(k) 是平衡态分布,而 f1(k) 是与电场 E 成正比的一阶修正项。将此表达式代入简化玻尔兹曼方程,可得:
f1(k)=ℏeτ(k)E⋅∇kf0(k)=eτ(k)E⋅v(k)(∂E∂f0)
其中,v(k)=ℏ1∇kE(k) 是电子的速度。由于费米-狄拉克分布函数对能量 E 的偏导数 ∂f0/∂E 在费米能级 EF 附近有一个尖锐的峰值,这意味着只有费米能级附近的电子对电流有主要贡献。
将这个修正后的分布函数 f(k)=f0(k)+f1(k) 代入总电流密度表达式,可求得电导率 σ:
jα=β∑σαβEβ
σαβ=(2π)3−2e2∫τ(k)vα(k)vβ(k)(∂E∂f0)d3k
进一步,在各向同性和有效质量近似下,电导率 σ 可简化为:
σ=m∗ne2τ(EF)
其中,n 是电子数密度,m∗ 是电子的有效质量,τ(EF) 是费米能级处电子的弛豫时间。
与德鲁德模型的电导率 σD=mne2τ 相比,玻尔兹曼方程的推导结果有两个重要区别:
- 电子质量被替换为有效质量 m∗,这是能带理论的必然结果。
- 弛豫时间只由费米面附近的电子决定,这是量子统计的结果。
玻尔兹曼方程因此提供了对金属导电性更为深刻和精确的物理描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