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历史回顾

在固体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中,对金属性质的理解经历了从经典到量子的转变:

  • 费米和狄拉克基于泡利不相容原理,提出了适用于电子气体的费米-狄拉克统计,为后续的量子理论奠定了基础。
  • 布洛赫提出了固体电子能带理论,这是量子固体电子理论的核心,他也被誉为“固体物理之父”。
  • 在元素周期表中,三分之二的元素都属于金属,这使得研究金属的物理性质具有重要意义。

# 德鲁德经典电子理论

# 核心思想与基本假设

德鲁德模型将金属视作由带正电的离子实和可自由移动的价电子(又称自由电子)组成。他将金属的电学和热学性质归因于这些自由电子的运动。

该模型基于以下关键假设:

  • 金属结构:孤立原子的满壳层电子(芯电子)仍被原子核束缚,它们与原子核共同构成正电的离子实。而最外层的价电子可以脱离原子,在整个金属内部自由移动。
  • 独立自由电子近似:这是德鲁德模型的基础。它假设:
    • 电子之间以及电子与离子实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忽略不计。
    • 在没有外场时,每个电子都做匀速直线运动。
    • 在外场作用下,电子的运动遵循牛顿第二定律。
    • 每个电子的总能量等于其动能。
  • 碰撞机制:德鲁德模型将电子与周围环境的热平衡归因于瞬时碰撞
    • 他假设电子与离子实的碰撞会使电子的速度方向完全随机化,碰撞前后的速度互不相关。
    • 弛豫时间 τ\tau 被引入,它表示电子两次碰撞之间的平均自由时间。在德鲁德模型中,τ\tau 被认为是与电子的位置和速度无关的常数。

# 直流电导与电流密度方程

德鲁德模型成功地从微观角度解释了欧姆定律

  1. 宏观欧姆定律J=σE,E=ρJJ = \sigma E, \quad E = \rho J其中,JJ 是电流密度,σ\sigma 是电导率,EE 是电场强度,ρ\rho 是电阻率。
  2. 微观电流密度:电流密度由电子的平均速度 vAv_A 决定:J=nevAJ = -nev_A其中,nn 是电子浓度,ee 是电子电荷。
  3. 电子运动方程:在电场 EE 和碰撞阻尼的双重作用下,电子的平均动量 pA\vec{p}_A 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:dpAdt=eEpAτ\frac{d\vec{p}_A}{dt} = -e\vec{E} - \frac{\vec{p}_A}{\tau}这个方程的稳态解为 pA=eEτ\vec{p}_A = -e\vec{E}\tau,进而得到平均速度:vA=eEτmev_A = -\frac{eE\tau}{m_e}
  4. 电流密度与电场的关系:将 vAv_A 代入电流密度方程,得到:J=(ne2τm)EJ = \left(\frac{ne^2\tau}{m}\right)E这与宏观欧姆定律 J=σEJ=\sigma E 形式一致,并给出了电导率 σ\sigma 的微观表达式 σ=ne2τm\sigma = \frac{ne^2\tau}{m}

# 德鲁德模型的局限性与成功之处

德鲁德模型通过弛豫时间的概念,成功解释了直流和交流电传导、霍尔效应以及热传导等现象,因此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。然而,它也存在一些严重缺陷:

  • 玻尔兹曼分布:德鲁德模型假设电子遵循经典的玻尔兹曼统计,这导致了与实验结果的显著偏差。
  • 比热容:模型预测的电子比热容 cv=32nkBc_v = \frac{3}{2}nk_B 大大高于实验值。
  • 平均自由程:根据模型计算出的电子平均自由程 l=vAτl = v_A\tau 约为 110A˚1-10Å,远小于实际测得的 103A˚10^3Å

# 索末菲自由电子模型

# 核心思想与基本假设

索末菲模型在德鲁德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量子力学费米-狄拉克统计,弥补了经典理论的不足。它保留了德鲁德模型的独立电子近似和自由电子近似,但用量子统计取代了经典的玻尔兹曼统计。

  • 量子统计:索末菲模型认为,金属中的自由电子是一个费米气体(或称简并电子气),其行为遵循费米-狄拉克分布f(E)=1e(EEF)/kBT+1f(E) = \frac{1}{e^{(E-E_F)/k_BT}+1}该分布描述了在热平衡状态下,一个能量为 EE 的量子态被电子占据的概率。

# 费米-狄拉克统计

  • 费米子:包括电子、质子、中子等,自旋为半整数,遵循泡利不相容原理,即一个量子态最多只能被一个费米子占据。
  • 费米能级 EFE_F:在绝对零度(0K)下,所有电子都将占据能量最低的量子态,一直到某个特定能量值 EFE_F 为止。这个能量值就是费米能级
  • 费米球与费米面:在波矢空间kk 空间)中,绝对零度下所有被电子占据的态形成一个球体,称为费米球,其表面就是费米面。费米能级由电子浓度 n=N/Vn = N/V 决定:EF0=22m(3π2n)2/3E_F^0 = \frac{\hbar^2}{2m}(3\pi^2n)^{2/3}

# 宏观物理量计算

索末菲模型利用态密度函数 g(E)g(E) 来计算宏观物理量。

  • 态密度g(E)dEg(E)dE 表示能量在 [E,E+dE][E, E+dE] 区间的量子态数目。在三维自由电子模型中(考虑自旋),g(E)=V2π2(2m2)3/2E1/2g(E) = \frac{V}{2\pi^2}\left(\frac{2m}{\hbar^2}\right)^{3/2}E^{1/2}
  • 内能和比热容:索末菲模型通过索末菲展开来计算高于绝对零度时的内能 UU 和比热容 cvc_v
    • 内能:U=35NEF0+π26g(EF0)(kBT)2U = \frac{3}{5}N E_F^0 + \frac{\pi^2}{6}g(E_F^0)(k_BT)^2
    • 比热容:cv=dUdT=Nπ22(kBTEF0)kBc_v = \frac{dU}{dT} = N\frac{\pi^2}{2}\left(\frac{k_BT}{E_F^0}\right)k_B这个结果与经典德鲁德模型预测的 32NkB\frac{3}{2}Nk_B 相比,要小得多,与实验结果更接近。

# 索末菲模型的评价

索末菲模型通过引入量子统计,成功地修正了德鲁德模型在比热容上的重大缺陷,并能够解释更多物理量的变化趋势。然而,它仍然是自由电子模型,没有考虑金属中的周期性势场。因此,它不能解释电子的长平均自由程、电阻随温度的变化以及半导体等现象。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更进一步的能带理论


# 补充概念

# 波恩-卡门边界条件

为了简化对宏观晶体的研究,同时忽略边界效应,物理学家引入了波恩-卡门周期性边界条件。它将晶体看作是一个首尾相连的环状结构。

  • 一维情况:对于长度为 LL 的一维链,波函数满足 ψ(x)=ψ(x+L)\psi(x) = \psi(x+L),这导致波矢 kk 离散化:k=2πnL,nZk = \frac{2\pi n}{L}, \quad n \in \mathbb{Z}
  • 三维情况:对于体积为 V=LxLyLzV=L_xL_yL_z 的晶体,波矢空间中的每一个量子态占据的体积为 (2π)3V\frac{(2\pi)^3}{V}

# 能带理论的引入

虽然索末菲模型取得了进步,但它仍然基于自由电子的假设。电子在实际晶体中会受到周期性势场的作用。能带理论通过引入布洛赫定理,考虑了周期性势场对电子运动的影响,从而更准确地描述了金属中的电子行为。

# 为什么用 EpE-p 关系描述运动

在量子力学中,能量 EE 与波矢 kk 之间的关系 E(k)E(k) 是描述粒子运动的关键。对于自由电子,能量和动量(p=kp=\hbar k)的关系与经典力学一致。在周期性结构中,用波矢空间来讨论周期性结构和电子的运动模式会更为方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