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基本概念与评价指标
- 理想信道编码:在理想情况下,如果传输速率 小于信道容量 ,当码长 趋于无穷大时,差错率 可以趋近于 0。错误指数 描述了差错率随码长的下降速度,即 。
- 信道编码种类:
- 反馈检测(Detection with Feedback):通过反馈信道进行检测和确认。
- 自动重传请求(ARQ,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):一种差错控制方法,结合了错误检测与重传机制。
- 前向纠错(FEC,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):在发送端加入冗余信息,接收端利用这些信息直接纠正错误。
- 评价指标:
- 误比特率(BER, Bit Error Rate):衡量传输过程中比特错误数量的指标。
- 码率(Code Rate):编码效率的度量,定义为信息比特数 与总编码比特数 的比值,即 。
# 前向纠错(FEC)理论基础
- 编码分类:
- 线性码(Linear Code):所有有效码字构成一个线性子空间。
- 分组码(Block Code):将数据分成固定长度的组进行编码。
- 卷积码(Convolutional Code):通过滑动窗口对数据流进行编码。
- 系统码(Systematic Code):编码后的码字中,原始信息比特位保持不变。
- 关键术语:
- 校验位(Parity Bits):为检测或纠正错误而附加的冗余位。
- 有效码字(Valid Codewords):符合编码规则的合法码字,其数目为 。
- 有限域 GF(2):二进制码字运算遵循 GF(2) 运算规则(即模2加减法,异或运算)。
# 常见编码方法
# 奇偶校验
最简单的错误检测方法,其校验位为信息位的模2和。发送端将信息位与校验位之和设为0,接收端通过检查所有位的模2和是否为0来检测错误。
# 海明编码(Hamming Code)
海明编码是一种经典的线性分组码,具有单比特纠错能力。
- 海明距离:两个码字之间不同比特位的数量,记为 。最小海明距离 是所有不同有效码字对的海明距离中的最小值。
- 检错与纠错能力:
- 检错距离 和纠错距离 必须满足:。
- 当仅用于纠错时,即 ,则 。
- 当仅用于检错时,即 ,则 。
- 编码与解码:
- 编码:利用生成矩阵 ,将信息向量 编码为码字 。
- 校验矩阵:校验矩阵 ,其中 为校验位的数量。有效码字必须满足 。
- 解码:接收到的码字为 ( 为错误向量)。通过计算伴随式 来进行错误检测和纠正。
- 当 时,表示没有错误。
- 当 时,对于单比特错误,伴随式 将对应于 的某一列,从而指示出错的比特位置。
- 单比特纠错能力:海明编码能识别 种错误模式和1种正确模式。要纠正所有单比特错误,校验位数量 需满足 。
- 性能评估:对于海明编码,最小海明距离 ,因此可纠正 个比特错误。其码率为 。
# 交织器(Interleaver)
交织器是一种用于对抗突发错误的编码技术,它通过重新排列数据位,将突发错误分散为随机的单比特错误,从而使纠错码(如海明码)能有效处理。
- 编码过程:将数据按行写入一个 的矩阵,然后按列读出。
- 解码过程:将接收到的数据按列写入同一个矩阵,然后按行读出。
- 效果:一个长度为 的突发错误经过交织后,会被分散到多个码字中,使得每个码字中的错误数量小于或等于1,从而能够被单比特纠错码成功纠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