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外设概述
# 外设功能与分类
外设(Peripheral Devices)是用来扩展或增强计算机系统功能或性能的设备。
根据功能,外设可分为:
- 输入设备:如键盘、鼠标。
- 输出设备:如显示器。
- 存储设备:如固态硬盘。
- 网络设备。
# 处理器与外设的连接方式
处理器与外设的连接方式主要有分散连接和总线连接两种。
# 分散连接
分散连接是指处理器和每个设备之间都有独立的通信通道。这种方式的缺点是布局布线困难,可扩展性差。
# 总线连接
总线(Bus)是指在计算机系统内部,用于连接各个部件并传递信息的公共连接线。所有外部设备都连接在统一的接口(总线)上。
- 优势:布局布线简单,可扩展性强。
# 总线详解
# 总线的功能与组成
总线负责在设备间传输数据,以及传输与数据相关的地址信号和控制信号。它通常由以下三部分组成:
- 地址总线:传输地址信号。
- 数据总线:传输数据。
- 控制总线:传输控制信号。
# 总线基本参数
- 总线宽度(位宽):总线中传输线的数量。
- 总线传输频率:总线上数据传输的频率。
- 总线带宽(标准传输率):总线上单位时间能够传输的最大数据量,计算公式为:总线带宽 = 总线数据传输频率 × 总线位宽。
- 负载能力:在保证正常工作的前提下,总线能够连接的设备数目。
# 总线结构分类
- 单总线结构:结构简单,易于扩展,但不同速度设备间相互影响,整体通信效率低。
- 双总线结构:分离出速度较快的主存总线,专门用于处理器和存储器之间的高效通信,而其他设备使用系统总线。
- 多总线结构。
# 总线信息传输与仲裁
总线信息传输由四个阶段构成一个完整的总线传输周期:
- 申请阶段:主设备请求占用总线,由总线仲裁器决定哪个主设备可以占用。
- 寻址阶段:主设备占用总线后,发送从设备地址,启动从设备。
- 传输阶段:主设备与从设备进行数据传输。
- 结束阶段:主设备停止占用总线。
# 总线仲裁
总线仲裁器负责决定哪个设备可以使用总线,其信号包括:
- 总线请求(BR)
- 总线允许(BG)
- 总线占用(BS)
总线仲裁系统分为集中式仲裁系统(包括链式查询、计数器查询、总线独立请求与准许)和分布式仲裁系统。
# 外设与处理器的通信
# 外设通信方式
外设与处理器的通信方式有两种:
- 轮询式:处理器主动检查外设状态。
- 中断式:外设在需要时向处理器发送中断信号。
# 通信指令
外设与处理器的通信指令主要有:
- 特殊指令访问
- 内存映射地址访问
# 驱动程序
驱动程序负责转换外设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交互信息,以及外设与处理器之间的交互信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