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负阻元件
负阻元件是指在一定偏置条件下,其电压和电流关系呈现负斜率的元器件。根据其伏安特性曲线的形状,可分为S型负阻和N型负阻。
# 晶体管与负阻
# S型负阻
S型负阻的典型例子是肖克利二极管。它本质上等效于两个晶体管的正反馈连接,其伏安特性曲线可分为三个区域:高阻区、负阻区和低阻区。
# N型负阻
N型负阻可由两个非门的正反馈连接实现,常用于构成0/1存储单元,如计算机中的高速缓存(SRAM)。而主存(DRAM) 则使用记忆电容来代替这三个晶体管。
# 负阻的记忆与振荡
负阻元件具有非线性特性,可以通过与电容或电感等储能元件配合,实现不同的记忆或振荡功能。
# 负阻振荡
负阻元件本质上是一种换能元件,需要通过直流源将其偏置在负阻区,才能产生振荡。这种振荡可分为张弛振荡和正弦振荡。
# 张弛振荡
张弛振荡发生在Q值较低的电路中,负阻元件因无法在线性区稳定工作而产生跳变。
- S型负阻与电容配合:S型负阻(电压为状态变量)无法在负阻区稳定,因此会与电容形成张弛振荡。例如,当串联谐振腔的电感为0时(Q值为0),S型负阻与电容即可构成张弛振荡。
- N型负阻与电感配合:N型负阻(电流为状态变量)无法在负阻区稳定,因此会与电感形成张弛振荡。例如,当并联谐振腔的电容为0时(Q值为0),N型负阻与电感即可构成张弛振荡。
张弛振荡常用于产生三角波或锯齿波。其振荡过程可以分解为电容或电感的充放电过程,其时间计算公式如下:
# 负阻正弦振荡
负阻元件也可以用于产生正弦振荡,通常利用其在谐振回路中的负阻特性来抵消谐振腔的损耗,从而满足振荡条件。
- 高Q值假设:为了获得稳定的正弦波,需要假设谐振回路的Q值很高,这样才能确保良好的选频特性,滤除非线性负阻产生的高次谐波。
- 分析方法:通常采用五要素法对LC谐振回路进行分析。
- 起振、平衡与稳定条件:
- RLC串联谐振回路(S型负阻):
- 起振条件:
- 平衡条件:
- 稳定条件:随幅度增加单调递减
- RLC并联谐振回路(N型负阻):
- 起振条件:
- 平衡条件:
- 稳定条件:随幅度增加单调递减
- RLC串联谐振回路(S型负阻):
# 负阻记忆类型
负阻元件与储能元件配合,可以实现不同类型的记忆功能。
- 无稳记忆:S型负阻与电容连接,工作区在负阻区,没有稳定平衡点,形成张弛振荡。
- 单稳记忆:S型负阻与电容连接,工作区在正阻区,有一个稳定平衡点,形成单脉冲电路。
- 双稳记忆:N型负阻与电容连接,有两个稳定平衡点,一个不稳定平衡点,形成开关。
# 施密特触发器与负阻
施密特触发器利用了正反馈的原理,其核心在于滞回特性,使其具有记忆性。这与负阻元件的特性有相似之处。
# 正反馈在负阻中的应用
- 加压测试:如果正反馈大于负反馈,电路无法稳定在线性区,将得到滞回曲线。
- S型负阻:加压测试时会得到滞回曲线。
- N型负阻:加流测试时会得到滞回曲线。
- 加流测试:如果负反馈大于正反馈,电路可以在线性区稳定,可以测得完整的伏安特性曲线。
- S型负阻:加流测试时可以测得完整的S型曲线。
- N型负阻:加压测试时可以测得完整的N型曲线。
# 正弦振荡器
正弦振荡器可以利用RC或LC网络与放大器构成。
# RC正弦振荡器
# 分析方法
- 放大网络工作在线性区。
- 起振条件:
- 平衡条件:
- 稳定条件:随输出单调递减。
- 关键在于将电路拆分为放大网络和反馈网络。如果振荡频率与增益有关,需将满足平衡条件的增益代入以获得最终振荡频率。
# 文氏电桥振荡器
- 缺点:Q值较低,频率稳定性差。
- 稳定性问题:线性区与输出电压幅度无关,导致振荡不稳定,容易进入运放饱和区。
# RC移相振荡器
- 可利用ABCD参量简化运算。
# LC正弦振荡器
LC振荡器通常具有更高的Q值,频率稳定性更好。
# 三点式结构
- 特点:源极/发射极连接两个同属性的电抗元件,另一个连接反属性的电抗元件。
- 起振条件一般形式为:。
# RC串并联转换
- 并大串小且Q值相等:
- 弱耦合(串联电容很小,Q值很大)时:
# 接入系数
- 接入系数近似为电容/电感的分压系数。
- 当Q值很大时,负载电阻等效到谐振腔中为:。
# 变压器
- 全耦合变压器(k=1):,且。
- 等效总电感:正反馈通常为反向连接,总电感。
- 等效分压系数:。
- 接入系数关系:。
- T型等效网络:
π 转 T | 同向 | 反向 |
---|---|---|
中间电阻 | ||
- 损耗电阻串并联转化: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