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概述

小信号放大是电路分析中的重要方法,它通过将非线性电路在某个直流工作点附近进行线性化,从而简化对交流信号的分析。

# 交直流功率分析

总功率PtotalP_{total}由直流功率PDCP_{DC}和交流功率PACP_{AC}两部分组成。其中,交流功率通常使用交流电阻和有效值电压来计算。

Ptotal=PDC+PACP_{total} = P_{DC} + P_{AC}

# 小信号分析步骤

小信号分析通常遵循以下步骤:

  1. 直流分析:将交流激励置零,进行直流分析,确定非线性元件的工作点。
  2. 交流分析:将直流激励置零,用微分线性元件替代非线性元件,然后使用线性电路分析方法进行交流分析。
  3. 元件特性处理
    • 耦合电容:在高频下近似为短路,直流下视为开路。
    • 高频扼流圈:在高频下近似为开路,直流下视为短路。

# 常用元件的小信号模型

# 常见非线性元件的微分线性模型

下表列出了常见非线性元件在特定工作区的微分线性模型参数(注意是否考虑厄利效应):

非线性元件 微分线性模型参数
二极管(导通区) gd=ID0/vTg_d=I_{D0}/v_{T}
MOSFET(恒流区) gm=2ID/Vodgds=ID0/VAg_m=2I_{D}/V_{od}\\g_{ds}=I_{D0}/V_A
BJT(恒流区) gm=IC/vTgbe=IC0vT/βgce=IC0/VAg_m=I_{C}/v_T\\g_{be}=\frac{I_{C0}}{v_T}/ \beta\\g_{ce}=I_{C0}/V_A

# 模型应用结论

  • 电压放大倍数:将BJT或MOSFET抽象为理想压控流源(如共射/共源组态),若输入等效为戴维南源,输出等效为负载电阻RLR_{L'},则电压放大倍数为:

    AV=gmRLA_V=-g_mR_{L'}

  • 二极管:在小信号分析中通常无需使用交流模型。其原因是微分电阻1/gd1/g_d在正常使用范围内通常很小(10110^1量级),在交流分析中可近似为短路,因此通常可将二极管视为一个0.7V的恒压源。但在高频下,二极管等效为电容,无法实现原有功能。

  • BJT、MOSFET三种组态的微分线性模型:需要注意的是,除了共射(CE)和共源(CS)组态外,其他两种组态(共基/共栅、共集/共漏)的输入信号不一定是小信号,因为恒流区的线性变化范围较广。


# 晶体管放大器分析

# 三种基本组态

BJT和MOSFET各有三种基本组态:共射(CE)、共基(CB)、共集(CC)和共源(CS)、共栅(CG)、共漏(CD)。

  • 组态判定:组态通常根据固定电压端为公共端来判定,或根据信号流动方向来判定。

# 理想情况下的增益

在理想情况下,三种组态的电压增益如下:

  • 共射/共源(CE/CS)Ace=Acs=gmRLA_{ce}=A_{cs}=-g_mR_L'
  • 共基/共栅(CB/CG)Acb=Acg=gmRL1+gmRSA_{cb}=A_{cg}=\frac{g_mR_L'}{1+g_mR_S'}
  • 共集/共漏(CC/CD)Ace=Acs=gmRL1+gmRLA_{ce}=A_{cs}=\frac{g_mR_L'}{1+g_mR_L'}

# 常用看入端口阻抗

以下是几种常用电路结构下的看入端口阻抗计算。

  • 图1:

    R=R1+R2+gmR1R2R=R_1+R_2+g_mR_1R_2

  • 图2:

    R=R1+R21+gmR2R=\frac{R_1+R_2}{1+g_mR_2}

  • 图3:

    R=R1+R21+gmR2R=\frac{R_1+R_2}{1+g_mR_2}

# 理想晶体管模型

在一些近似条件下,晶体管可被视为单向网络。

  • 共射/共源(CE/CS)

    • 近似条件RSrbeR_S\ll r_{be}RLrceR_L\ll r_{ce}
    • 模型:理想跨导模型,可视为理想压控流源。
    • 加入负反馈电阻后:仍可视为理想压控压源,跨导增益(非本征)为gmf=gm1+gmREg_{mf}=\frac{g_m}{1+g_mR_E}
  • 共基/共栅(CB/CG)

    • 近似条件RLrceR_L\ll r_{ce}
    • 模型:电流缓冲模型,可视为接近理想的流控流源。
    • 特性:输入阻抗Rin=1/gmR_{in}=1/g_m(较小,等于发射极对地阻抗),输出阻抗Rout=R_{out}=\infty,电流增益Ai=1A_i=-1
    • 与戴维南源级联:此时戴维南源内阻可视为晶体管内部的负反馈电阻,本征跨导增益为gmf=gm1+gmRSg_{mf}=\frac{g_m}{1+g_mR_S}
  • 共集/共漏(CC/CD)

    • 近似条件RSrbeR_S\ll r_{be}
    • 模型:电压缓冲模型,可视为接近理想的压控压源。
    • 特性:输入阻抗Rin=R_{in}=\infty,输出阻抗Rout=1/gmR_{out}=1/g_m(较小,等于发射极对地阻抗),电压增益Av=1A_v=1
    • 与负载电阻级联:此时负载电阻可视为晶体管内部的负反馈电阻,本征跨导增益为gmf=gm1+gmRLg_{mf}=\frac{g_m}{1+g_mR_L}

# 增益与功率匹配

# 增益类型

增益通常有两种:

  • 电压增益
  • 功率增益Gp=VL,rms2/RLVS,rms2/4RSG_p=\frac{V^2_{L,rms}/R_L}{V^2_{S,rms}/4R_S}

# 端口匹配与最大功率增益

  • 二端口网络匹配条件:为了实现最大功率传输,二端口网络需要满足匹配条件:

    ZS=ZinZL=ZoutZ_S=Z_{in}^*\\ Z_L=Z_{out}^*

    当两个端口同时匹配时,具有最大功率增益。

  • 特征阻抗:对于N端口网络,当其余N-1个端口均连接各自的特征阻抗时,该端口的看入阻抗即为其特征阻抗。如果特征阻抗是实数,它就是最大功率传输的匹配阻抗。

  • 阻性网络:对于阻性网络,匹配负载为另一个端口在开路和短路时输入电阻的几何平均:

    RSm=Rin,2oRin,2sRLm=Rout,1oRout,1sR_{Sm}=\sqrt{R_{in,2o}R_{in,2s}}\\ R_{Lm}=\sqrt{R_{out,1o}R_{out,1s}}

  • BJT在各种组态下的最大功率增益:对于具有正实数特征阻抗的线性二端口网络,可使用ABCD参数来表示其特征阻抗和最大功率增益。对于BJT,三种组态的最大功率增益近似为:

    • 共射(CE)Gp,max=14gm2rberce=14βAv0G_{p,max}=\frac14g_m^2r_{be}r_{ce}=\frac14\beta A_{v0}
    • 共基(CB)Gp,maxgmrce=Av0G_{p,max}\approx g_mr_{ce}=A_{v0}
    • 共集(CC)Gp,maxgmrbe=Ai0=βG_{p,max}\approx g_mr_{be}=A_{i0}=\bet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