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晶体管的类型与工作原理
晶体管是电子电路中的核心元件,其基本原理是利用一个控制信号来改变导电通道的性质,从而实现电流的控制。根据控制方式的不同,晶体管主要分为以下几类:
-
场效应晶体管(FET)
通过控制导电通道的厚度来改变电阻。- 结型场效应晶体管(JFET)
- 金属-氧化物-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(MOSFET)
-
双极结型晶体管(BJT)
通过控制载流子(电子、空穴)的浓度来改变导电性。
# 金属-氧化物-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(MOSFET)
# 结构与连接方式
MOSFET 的主要端子包括 源极(S)、栅极(G)、漏极(D)和衬底(B)。在电路中,源极(S)通常连接到最低电平,作为参考点。
- 作为控制电压,用于控制沟道的形成与夹断。
- 作为工作电压,用于驱动沟道中的电流,并导致沟道电荷分布不均匀。
# 电路模型与定量分析
MOSFET 的工作特性可以通过其电流-电压关系进行定量描述。
-
沟道总电荷量
在没有 的情况下,沟道内的总电荷量为:其中, 是栅氧层单位面积电容,其计算公式为:
为半导体介电常数, 为栅氧层厚度。
-
沟道电荷分布
当施加 电压后,沟道中的电荷分布不再均匀。沿沟道方向,距离源极 处的单位长度电荷量为:其中, 为沟道内沿 方向的电势。
-
漏极电流 的推导
漏极电流 是通过电荷移动形成的。根据欧姆定律和电势梯度关系,可以得到:其中, 是载流子速度, 是电子迁移率, 是电场强度,且 。
将上述关系代入并积分,可以得到:
# 欧姆区(线性区)
在欧姆区,沟道完全形成,漏极电流可以表示为:
其中, 是跨导参数:
此时,MOSFET 可视为一个受控电阻,其导通电阻为:
# 恒流区(饱和区)
当 时,沟道在漏极一端发生夹断。此时漏极电流达到饱和,不再随 显著变化,可以表示为:
# 厄利效应(Early Effect)
在恒流区,MOSFET 的漏极电流并非完全恒定,而是会随着 的增加而略微增大。这是由于漏极电压升高,导致沟道夹断点向源极方向内移,使得等效沟道长度 缩短,从而使漏极电流微增。
# 双极结型晶体管(BJT)
# 结构与连接方式
BJT 的主要端子为 发射极(E)、基极(B)和集电极(C)。在常见的共射极放大电路中,发射极(E)通常接地。
- 作为控制电压,用于控制发射结的正向偏置。
- 作为工作电压,通常要求其大于热电压 的数倍(),以确保集电结处于反向偏置。若 过小,集电结会正向导通,导致集电极电流异常增大。
# 电路模型与定性分析
BJT 的工作状态主要由发射结(BE)和集电结(BC)的偏置状态决定。
NPN-BJT 工作区 | BC 结反向偏置 | BC 结正向偏置 |
---|---|---|
BE 结正向偏置 | 恒流区(放大区) | 饱和区 |
BE 结反向偏置 | 截止区 | 反向放大区 |
-
截止区:当 小于发射结的导通电压(约 0.7V)时,两个 PN 结均截止,集电极电流 接近于零。
-
恒流区(放大区):当 大于 0.7V 且 大于约 0.2V 时,发射结正向偏置,集电结反向偏置。发射极的高浓度电子注入基极,由于基区很薄且电子寿命短,大部分电子还未来得及与空穴复合,就被集电结的反向电场收集,形成集电极电流 。此时, 主要由 控制,几乎不受 影响。
-
饱和区:当 和 都较小时( 小于约 0.2V),两个 PN 结都处于正向偏置。此时,集电极电流 是由发射极注入电子形成的电流减去集电结正向导通电流,其值随着 增大而指数衰减式增大,直至进入恒流区。
# 厄利效应(Early Effect)
在恒流区,当集电极电压 升高时,集电结反向偏置增强,导致集电结耗尽区厚度增加,从而使基区等效厚度减小。基区变薄使得更多电子能穿越基区到达集电极,导致集电极电流 略微增大。
# MOSFET 与 BJT 分区对比
NMOSFET 工作区(源衬相连) | ||
---|---|---|
恒流区(饱和区) | 欧姆区 | |
截止区 | 避免 |
当衬底接最低电平时,MOSFET 的工作区与源衬相连的情况类似。唯一的区别在于,当 且 时,MOSFET 会处于源漏互换的工作状态。